成都自考官方报名平台

138-8047-2825

您的位置:首页 > 学员服务 > 笔记串讲

四川自考07724《物流系统工程》复习要点(二)

发布时间:2022-02-15 14:53:42    发布人:四川自考

       物流: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现代物流: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处理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综合过程。

       现代物流的趋势和特征:物流系统化与集成化、全球化、信息化与网络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

       系统:由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性:系统的集合性、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

       系统分类:1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2、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3、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4、封装系统和开放系统。

       实体系统:指凡是以矿物、生物、机械等实体为构成要素的系统。

       概念系统:指凡是由概念、原理、方法、制度、程序等概念性的非实体物质所构成的系统。

       动态系统:按系统的形态是否随时间而变化进行分类、随时间而变化的系统。

       静态系统:系统模型中的变量不随时间变化的系统。

       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不发生任何形式的交换,它既不向环境输出,也不从环境输入。

       开放系统:与环境有相互关系,能从环境得到输入、并向环境输出。

       物流系统: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物流诸环节及其涉及的物品、信息、设施和设备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有机整体。

       物流系统的特点:层次性、整体性、目的性、人一机系统、具有层次结构的可分的系统、跨地域跨时域的系统、物流系统的效益背反性。

       效益背反:指物流系统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亦然。

       系统工程: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由一般系统论、大系统理论、经济控制论、运筹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而形成的。

       经济控制论:是应用现代控制论的科学方法分析经济过程的学科。

       运筹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带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地管理。

       运筹学分支: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排队论、对策论、储存论。

       物流系统工程依赖的理论和方法:1、运筹学;2、经济控制论;3、大系统理论及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4、系统动力学理论。

       物流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系统的要素分析、物流系统的分析与建模、物流系统需求预测、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系统仿真、物流系统评价、物流系统决策。

       流体:物流中的“物”,即物资实体。

       载体:指承载“物”的设备以及这些设备据以运作的设施。

       流向:指流体从起点到终点的流动方向。

       流向种类:自然流向、计划流向、市场流向、实际流向。

       流量:指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的数量表现。

       流程:指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行驶路径的数量表现。

       流速:指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程上的速度表现。

       流动六要素之间的联系:1、流体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载体的类型和规模,流体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流向和流量,载体对流向和流量有制约作用,载体的状况对流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均会产生影响。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

       储存保管功能:在一定场所对物品进行储存并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综合活动。

       物流信息:指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信息,是反映物流各项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物流制度、法律和规章、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时间中,对产品、工作、工程、服务等普遍的活动和重复性事物、概念进行制定、发布和实施统一的标准的过程。

       物流标准化涉及的主要内容:物流设施、设备及器具的标准化、物流作业标准化、物流信息标准化。

       物流系统要素的冲突:目标冲突、产权冲突、运作冲突。

       物流要素目标冲突的原因:更低一级的子目标之间的冲突,以及实现各子目标所采取的方法之间的冲突。

       物流要素产权冲突表现在:1、物流要素载体的产权冲突;2、物流信息要素的产权冲突。

       物流要素运作冲突:物流要素都有各自的运作规律和标准在没有建立统一的物流运作规范的情况下,各要素间可能会因为不适应对方的业务特征和流程、标准、制度、票据格式等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物流要素集成: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对物流系统功能、资源、信息、网络要素及流动要素等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评价,通过要素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使所有要素能够像一个整体一样运作,从而实现物流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达到物流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的过程。

       物流要素的集成的动机和目的:1、传统储运业需要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从单一的运输、仓储服务转向一体化的、综合的物流服务;2、处于分割、分散状态的物流资源要素需要在统一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协调和最佳配置;3、物流要素运作效率需要通过整合得到提高;4、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单个物流企业必须与供应链上的优秀企业进行要素整合。

       跨企业物流集成的要点:1、物流基础资源的共享;2、物流信息集成;3、集中采购;4、集中式存储;5、统一订单处理;6、集中运输。

       物流要素集成的结果:1、要素一体化;2、建立战略联盟;3、资源共享;4、市场化。

       系统分析:指是一种采用系统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各种可行方案或策略,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全面评价和协调,帮助决策者提高对所研究问题认识的清晰程度,以辅助决策者选择行动方案的一种决策辅助技术。

       系统分析的作用:向决策者提供达到目的各种途径,就像一面镜子将各种行动方案的效益、成本等各方面的后果显示出来,为决策、判断提供依据。

       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1、目的;2、备选方案;3、费用和效益;4、模型;5、准则;6、结论。

       备选方案:指能够实现系统目的的各种可能的途径措施和方法。

       模型:指对系统本质的描述,是方案的表达形式。

       系统分析的原则:1、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结合;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3、局部效益与总体效益相结合;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系统分析的步骤:1、阐明问题;2、寻找设备选方案;3、建模和预计后果;4、预测未来环境;5、备选方案的评价。

       物流系统的分析:指物流网络或者供应链中有序地、计划地对一个或多个部门进行观察,以决定每个部门和整体系统如何有效地运转。

       物流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物流系统的目标分析、物流系统的结构分析、物流系统的环境影响分析、物流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

       物流系统的目标分析特点:多样性和层次性。

       物流系统目标分析的原则:1、技术上的先进性;2、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同其他系统的兼容性和协调性;4、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物流系统目标的主要内容:对系统目标的必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完备性分析及层次性分析。

       物流系统目标的必要性分析:1、现有物流系统是否出现了与客观环境不适应或与国民经济发展不适应的情况;2、系统内部的软、硬件环境是否能满足新技术发展的要求;3、是否出现新的市场需求,或消费者是否提出了全新的服务要求。

       物流系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1、理论依据的充分性;2、客观条件的保证。

       系统目标的完备性:指提出的目标是否充分反映了系统的多样性和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层次性特点。

       系统结构:指系统构成要素及其关联方式的总和。

       物流系统结构:指物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排列的具体形式。

       系统结构分析的目的:设计多种结构模型来模拟同一功能,并从中选择出最佳的系统结构。

       物流系统的网络结构:将流体从起始地到目的地流动所涉及的流动要素的空间位置描述出来,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连接,由此构成的图形。

       物流系统结构的特性:稳定性、层次性、开放性、相对性。

       系统结构与系统功能的关系:1、系统结构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基础;2、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3、系统功能对系统结构具有反作用性。

       结构模型:指一种应用有向连接图来描述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以表示一个作为要素集合体的系统的模型。

       港口物流系统结构形成:1、质态结构;2、量态结构;3、空间结构;4、时间结构。

       质态结构:指港口物流要素通过技术上的相互适应性而相互作用的联系状态。

       量态结构:指港口物流要素通达数量上的相互协调而发挥作用的联结方式。

       空间结构:指物流系统实体要素之间在空间地域上的关联状态。

       仓储系统分析的步骤:1、分析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并建立合理的业绩衡量体系;2、评估现有的环境,包括对现有的机构和工作岗位的客观评估;3、确定哪些属于增值服务,以增加利润来源;4、设计目标环境及需要变革的计划;5、计划实施的外部条件评估及后续计划的确定。

       物流系统其他要素与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分析:表现在1、运输方案对库存持有成本和仓储成本有重大影响;2、最优的运输方案同时也必须满足客户服务政策的要求。

       运输子系统内部能力的约束分析:主要分析影响运输方案最优化的运输能力方面的因素。如1、通道能力;2、车辆能力;3、容器能力;4、劳动力能力;5、工作量差异。

       系统模型:指对一个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的描述,它以某种确定的形式提供关于该系统的某一方面的知识。

       系统模型的特征:1、它是对现实系统的抽象或模仿;2、它是由反映系统本质特征的主要要素构成的;3、它集中体现了这些主要之间的关系。

       系统模型的分类:实体模型、比例模型、相似模型、文字模型、网络模型、图表模型、逻辑模型、解析模型。

       建立物流系统模型的必要性:1、物流系统建设的需要;2、节约资金的需要;3、缩短分析时间的需要;4、系统分析的灵活性要求。

       建立系统模型的基本原则:1、切题;2、清晰;3、精度要求适当;4、尽量使用标准模型。

       物流系统建模的一般方法:1、推理分析法;2、统计分析法;3、人工模拟法。

       物流系统数学模型建立过程:1、明确问题;2、模型假设;3、建立模型;4、模型求解;5、模型分析与检验。

       最优化模型:指依赖精确的数学方程式和严密的数学过程来分析和评价物流系统的各种可选方案,从数学上可以证明所得的解是针对该问题的最优解。

       模型包括:数学规划模型、排队模型、枚举模型、微积分模型。

       最优化模型的优点:在给定一系列假设条件和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得到问题的最优解。

       最优化模型的局限性:1、由于实际系统的复杂性,如果建立的模型对现实系统的描述过于细致,会使系统变量和约束条件增加;2、如果模型对实际条件的假设过于简化或过于理想化,又会影响模型的适用范围,导致模型结果的不可信。

       仿真模型:指以代数和逻辑语言做出的对系统的模拟,这种模拟通常要利用随机的数学关系。

       预测:就是对尚未发生或目前还不确切的事物进行预先的估计和推断,是现时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进行探讨和研究。

       最优模型与仿真模型的区别:可以从仓库选址问题为例进行对比,最优选址模型寻求的是最佳仓库数量,最佳的位置,仓库最佳规模。而仿真模型则是试图在给定的多个仓库多个分配方案的条件下,反复使用模型,对多个布局方案进行评价,从而找出最优的系统方案。

       启发式方法:指那些能指导问题求解的原理、概念和经验法则。

       2、预测方法的分类:定性预测法;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因果关系分析预测法。

       系统预测的概念及其实质:根据系统发展变化的实际数据和历史资料,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经验和知识,对系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可能变化情况进行推测、估计和分析,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就是系统预测。其实质就是充分分析使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探究系统发展变化的规律,根据系统的过去和现在估计未来,根据已知预测未知,从而减少对未来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预测的一般程序:确定预测目的;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建立预测模型;模型检验与修正;预测实施与结果分析

       物流系统预测的特殊问题:新需求预测问题、不规则需求的预测、地区性需求预测、预测的误差问题

       物流需求特征:需求的时间特性和控件特性、需求的不规则形和规则性、需求的派生性与独立性

       定性预测:是预测者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情况、实践经验、专业水平,对经济发展前景的性质、方向和程度做出的判断。

       主观概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某一事件在未来发生或不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反映个人对未来事件的主观判断和信任程度。

       客观概率:是指对某一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客观估量。

       德尔菲法预测过程:第一轮:发给专家的第一轮调查表只提出预测主题;第二轮:专家对第二轮调查表所列的每个事件做出评价,并阐明理由。第三轮:根据第二轮统计资料,专家再一次进行判断和预测,并充分陈述理由第四轮:在第三轮统计结果基础上,专家再次进行预测。

       主观概率与客观概率的区别在于:客观概率具有可检验性,主观概率则不具有这种可检验性。

       常用的市场调查预测法:经营管理人员意见调查预测法、销售人员意见调查法、消费者购买意向调查预测法

       应用德尔菲法应遵循的原则:对德尔菲法作出充分说明;合理设计和编排问题;避免组合事件;尽量采用明确的、成熟的技术术语;领导小组意见不强加于调查表中;调查表要简洁

       移动平均法的基本思想:根据时间序列信息,逐项推移,依次计算包含一定项数的序时平均值,以消除周期波动或随机波动的影响,揭示出数据序列的长期趋势。

       二次指数平滑法:在一次指数平滑值基础上再做一次指数平滑,然后利用两次指数平滑值,建立预测模型确定预测值的方法。

       基本的指数平滑法模型基本思想:利用时间序列中本期的实际值与本期的预测值加权平均作为下一期的预测值。

       回归模型的检验及预测值的显著性检验:回归模型拟合程度的评价、预测值的显著性检验。

       神经网络法:受生物神经系统和功能的启发而形成的一种计算智能技术。

       神经网络预测的数学模型:由网络结构、各层神经元之间连接权重、阀值组成的。

       三层BP网络的拓扑结构: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神经网络预测的学习过程:正向计算、误差反向传播计算。

       物流系统规划的层次:国家级的物流规划;区域级的物流规划;经济运行部门的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从作用地位看:物流战略层规划、策略层规划和运作层规划。

       设计一个物流系统要考虑的问题:物流系统的输入条件;物流系统的输出结果;物流系统优劣的评价标准

       物流系统规划时需要收集的原始数据种类:物料特性、物料流量、环境条件、经济数据、物料搬运设备的数据。

       区域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区域物流主体要素、区域物流客体要素、区域物流载体要素

       区域物流系统布局原则:按照经济区域进行;

       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的程序与内容:构筑区域物流系统的基础设施体系;构筑指挥区域物流系统的神经网络体系;构筑区域物流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

       物流网络:是指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和设施构成的集合。

       物流网络规划与设计模型的选择:可以使用图表模型、模拟模型、优化模型、启发模型、专家系统模型。

       物流网络节点类型:转运型节点、储存型节点、流通型节点、综合性节点。

       物流网络线路的一般特点:方向性、有限性、多样性、流通性、选择性、层次性。

       物流网络规划的内容和特点:第一类,物流网络结构的优化;第二类,车辆运输路线的优化;特点,各子系统之间存在效益背反现象。

       物流网络规划所需的数据及其来源:业务运作文件、会计报告、物流研究、公开出版物。

       重心法模型:以总运费最小作为选址优化的目标。

       多设施选址规划常用的方法:目标规划法、树形搜索法、动态规划法、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法。

       物流总成本的构成:库存持有成本、设施成本、运输成本。

       3物流设施选址决策的影响因素:企业内部因素(企业战略、产品技术)、外部环境因素(经济政策、税收优惠、政治环境、基础设施、市场竞争等因素)、物流运营成本和物流设施成本的权衡。

       单设施选址问题的假设条件:(1)假设运输费用与距离成正比;(2)运输线路为直线或基本按直线考虑(3)忽略在不同地点选址可能产生的固定投资、劳动力成本及库存成本的差异;(4)不考虑将来的运输费率的变化。

       重心法的优缺点:优点主要是计算速度快,能很快找到使运输总成本最低的最优位置点。缺点是得出的最佳位置也许在实际中并不可行。

       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安全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扫描法:先客户分群再确定车辆最佳路线的算法。

       单一车辆配送路线优化的方法:动态规划法、Dijkstra方法、旅行商问题(TSP)模型;

       多车辆配送路线优化的方法:精确优化法、模拟方法、启发式方法等。

       扫描法的基本原理:先以物流中心为原点,计算出所有客户点的极坐标,然后依角度大小以逆时钟或顺时钟方向扫描,若满足车辆装载容量即划分为一群;将所有点扫描完毕后在每个客户群内用最短路径算法求出车辆最佳行驶路径。

       节约法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将运输问题中的两个回路合并成一个回路,就可缩短线路总里程(即节约了距离),并减少了一辆卡车。

       仿真:意指在实际系统尚不存在的情况下对于系统或其活动本质的实现。

       模型:是对系统某种特定性能的一种抽象形式,通过模型描述系统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但它不是系统的“复制”。

       物理模型:是采用一定比例尺对真实系统的复制,如沙盘模型。

       仿真时钟:是表示仿真时间变化的时钟。

       连续系统:是指系统状态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系统。

       离散事件系统:是指系统状态在某些随机时间上发生离散变化的系统。

       系统仿真的类型:根据模型种类的不同,系统仿真可分为物理仿真、数学仿真和半实物仿真。根据仿真时钟与实际时钟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实时仿真、亚实时仿真和超实时仿真。根据系统的特性分类,可分为连续系统仿真、离散时间系统仿真。

       系统仿真的三要素:系统、模型、计算机。

       仿真时钟与实际时钟完全一致的是实时仿真。仿真时钟慢于实际时钟的称为亚实时仿真,即模型的速度慢于实际系统运行的速度。模型仿真的速度快于实际系统运行速度的称为超实时仿真。

       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针对实际系统建立系统模型,确定模型的边界→仿真建模→程序设计→程序检验→对模型进行实验→仿真输出结果分析。

       离散事件系统专用仿真语言及其特点:GPSS、SLAM/SIMAN仿真语言、WITNESS、eM-Plant。

       活动:通常用于表示两个可以区分的事件之间的过程,它标志着系统状态的转移。

       进程:由若干有序事件及若干有序活动组成,一个进程描叙了它所包括的事件及活动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及时序关系。

       排队系统的排队规则:FIFO,先到先服务;LIFO,后到先服务;按优先级别服务,根据队列中实体的重要程度选择最优先服务者。

       排队系统的主要特征:实体到达模式;服务模式;排队规则;服务流程。

       回归分析预测模型:根据事物内部因素变化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

       Petri网的主要优点:1、图形建模方法,直观、易于理解;2、清楚地描述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特别适用于异步并发离散事件的建模;3、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来建立系统模型,层次分明;4、良好的形式化描述,能用成熟的数学分析方法,仿真较简单;5、可转化为系统的控制代码。

       固定样本长度法:就是每次以相同的初始条件、相同的样本长度重复运行仿真程序。

       系统综合评价:就是根据系统确定的目的,在系统调查和系统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就各系统设计方案能够满足需要的程度与为之消耗和占用的各种资源进行评审,并选择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的最优或最满意的方案。

       系统评价与系统决策的区别:1、系统评价是一项技术工作,是由分析者即系统工程人员承担的,而系统决策则是领导工作,是领导者在系统工程人员的辅助下完成的;2、系统评价是系统决策的主要依据,但是重大问题的决策往往还有“看不见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往往难以纳入系统工程人员的评价工作之中。

       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的步骤:明确评价问题→评价系统分析→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函数的确定→评价值的计算→综合评价。

       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政策性指标、技术性指标、经济性指标、社会性指标、资源性指标、时间性指标。

       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简易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成本效益法:就是把不同系统方案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

       可行性分析:是对项目的事先研究、事先评价方法。

       成本效益模型的构成:成本模型、效益模型、综合模型。

       可行性分析的步骤:确定系统目标和方向→收集资料→预测→初步分析,提出初步方案→技术经济评价→优化比较,确定方案→决策报告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简明、实用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1、对构成评价系统的目的、评价指标及替代方案等要建立多级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2、对同属一级的要素,以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度,据此建立判断矩阵A;3、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以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度;4、最后通过综合重要度的计算,对各种方案要素进行排序,从而决策提供依据。

       成本-有效度分析法的步骤:明确系统要实现的效用目标→提出备选方案→采用成本固定法或效用固定法筛选系统方案。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1、建立评价系统的评价因素;2、建立评语集合;3、建立反映各因素重要程度的权重集;4、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5、综合评价。

       决策:即针对某一问题,确定反映决策者偏好的目标,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决策论中的科学方法,从多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的过程。

       决策的类型: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物流决策的层次分类:战略层次的决策、策略层次的决策和运作层次的决策。

       系统决策过程:包括确定目标、分析可能出现的状态并估计其发生概率、拟定多个备选方案、评价方案、选择最满意的方案。

       企业物流的战略决策目标和内容:物流战略决策的目标有三个,即降低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改进服务。内容:客户服务目标、设施选址战略、库存决策战略和运输战略。

       1物流外包的战略优势:1降低成本,减少资本投入;2使企业得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3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质量;4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5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有利于经营规划;6减少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第三方物流决策的影响因素:物流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以及企业经营物流的能力

       利用第三方物流的战略弊端:将使企业面临着失去对关键物流活动控制的风险,失去对物流渠道的控制能力,进而可能失去一些潜在的市场机遇和收益。

       未来情况是未知的,但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是已知的,这种条件下的决策称为风险型决策。

       期望值准则:是根据各备选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损益值概率的平均大小,决定各方案取舍。

       决策树法:利用树形结构图辅助进行决策,形象直观,是风险决策问题常用的方法。

       风险决策的假设条件:1、存在决策人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的目标;2、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3、存在可供决策人选择的两个以上的决策方案;4、不同的备选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可以计算出来;5、在N种自然状态中,究竟哪一种状态会出现,决策人不能肯定,但是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事先可以估计或计算出来。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既不知道哪种状态会发生,也不知道状态发生概率的情况下的决策。后悔值准则

       选择某一种批量订货,使库存总费用最经济,这个订货批量就叫做经济订购批量。

       库存:是在企业生产和物流渠道中各点堆积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半成品和最终产成品。

       库存持有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持有单位产品库存所支付的成本。

       订货成本:是不随订货批量大小变化却在每次订货时都要发生的所有成本的总和,包括订单的准备、发出、沟通与传输、接受货等活动发生的成本。

       影响库存决策的相关成本:购买成本、订货成本、库存持有成本、缺货成本

       决策支持系统(DDS):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及决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协助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等方式,为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的人机交互信息系统。

       事件:引起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行为。

相关阅读
在线报名咨询平台

抢先报名免费体验课程

咨询电话:

028-86133977

2020年成都成人自考倒计时

【请广大考生提前备考】

微信咨询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电话:028-86133977 13880472825

地址:成都青羊区中国成都人力资源产业园13楼

QQ:454777027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睿智达版权所有 电话:028-86133977
蜀ICP备20011409号-1